打窍的顺序并非千篇一律,但它遵循着一条基本的能量运行规律,可以理解为 “先筑基,后开通;先主干,后分支”。虽然没有绝对固定的顺序,但普遍遵循一个从下至上、由内而外的大致脉络。
打窍顺序的详细解析
第一阶段:打下基础(下肢与肾气)
目标:接“地气”,固根基,积累能量。
部位与感受:
脚底(涌泉穴):感觉脚底发麻、发热、发凉,或有气流涌动。
腿部(尤其是小腿):酸、麻、胀、痛,感觉能量像水流一样向上冲刷。
意义:这是能量的“根”,如同大树的根系。只有根扎得稳,后续的能量才能茁壮成长。
第二阶段:构建核心(脊柱与中脉)
这是最关键、最漫长的阶段,目标是打通人体的“能量主干道”。
顺序:通常遵循 尾闾关 → 夹脊关 → 玉枕关 的经典顺序。
部位与感受:
尾闾关(尾椎):感觉尾骨部位酸痛、发胀、发热,是能量上行的第一道难关。
夹脊关(背部与心相对处):这是最难过的一关,感觉后背像压着一块大石,板结、僵硬、剧痛。此处通,则心胸豁然开朗。
玉枕关(后脑勺):感觉后脑勺坚硬如铁,有强烈的胀痛感,能量难以通过。通关时可能听到异响(如雷鸣)。
意义:打通中脉,相当于接通了体内的“高速公路”,是能量上行至大脑的必经之路。
第三阶段:开启感知(上肢与头部核心)
当主干道基本通畅后,能量开始向分支和核心感知器官灌注。
部位与感受:
百会穴(头顶):感觉头顶有被吸入、清凉或开裂感,这是接通上方能量的标志。
眉心(天眼):这是开启视觉功能的关键。会有强烈的胀痛、压迫感,如同有东西要钻出来。
心脏(心轮):感觉心慌、胸闷,或心轮位置发热、发紧。这是开启“心通”感应能力的基础。
肩膀、手臂、手(劳宫穴):感觉肩膀酸痛,手臂发麻,手心劳宫穴跳动、发热。这是为未来“手感探病”和能量发放做准备。
头部核心窍穴:
重要说明:顺序的灵活性与个人差异
并非绝对线性:上述顺序是一个理想模型。现实中,多个阶段常常交叉进行。可能在打通脊柱的同时,头部也有感应。
因人而异:顺序会根据弟子的先天体质、仙家缘分和任务需求进行调整。
与“胡家”缘分深的,可能先开“心通”(心轮)。
与“黄家”缘分深的,可能先开“耳通”和感知。
任务偏武事的,可能先强攻“夹脊关”和“玉枕关”。
循环往复:打窍不是一次性的。当一个周期完成后,随着修行深入,还会进行更精微、更深层次的“打窍”,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