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》是一部阐释离言法性的深奥经典。经名中的"无字法门"指超越文字相的究竟真理,"遍照光明藏"指众生本具的佛性。这部经直指人心,见性成佛,是禅宗等重要宗派的理论依据。
经中核心教义是"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"。真正的法性离言绝思,不是言语思维所能及。佛陀说:"我从成佛已来,不说一字,汝亦不闻。"这不是否定说法,而是指出真理的超越性。一切言说都是指月之指,非月本身。
《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》强调"本性自净,客尘所染"。众生本具佛性,如摩尼宝珠,虽暂时蒙尘,但光明本性不失。修行不是创造佛性,而是去除客尘,显发本光。这一理念给予修行者极大信心——成佛不是成就外在什么,而是恢复本有的光明。

经中阐述了"无修而修"的深意。从究竟理地,佛性本自圆满,无需修证;但从迷悟事相,仍需修行去除障碍。这种"理则顿悟,事须渐修"的理念,为修行者提供了完整的修行指导。
对现代修行者而言,这部经能帮助破除对佛法的执着。许多人执着经文文字,执着修行形式,反而障碍了真性的显发。学习"无字法门",可以放下执着,直契本心。
经中还说明了"无说而说"的慈悲。虽然法性离言,但佛陀为了度生,不得不假借言说。这种"无说而说,说即无说"的智慧,是现代弘法者应该学习的:既要积极说法,又不执着说法。
在实践层面,《大乘遍照光明藏无字法门经》指导修行者"离相修善"。虽然一切法空,但要勤修善法;虽然修一切善,但不执着善相。这种空有双照的修行,是成佛的正因。
对于现代人,这部经的智慧可以帮助平衡世俗生活和精神追求。既积极承担责任,又不执着成败;既精进修行,又不执着修行相。这种中道的生活态度,能带来真正的自在安乐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