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葬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主流的殡葬方式,其流程复杂而严谨,充满了象征意义。以下是对传统土葬核心流程的解析。
一、初终与报丧
搬铺:在确认逝者弥留之际,将其从卧室移至厅堂(正寝),谓之“寿终正寝”。
烧倒头纸:逝者断气后,家人立即在床前焚烧纸钱,意为供其灵魂在黄泉路上使用。
帷堂与设牌位:用白布悬挂灵堂,设立临时牌位。
报丧:遣人向亲友通报死讯,通知内容与方式均有礼节规矩。
二、小殓与大殓
小殓:为逝者沐浴、梳头、更衣(俗称“穿寿衣”)。寿衣通常为奇数,材质忌用缎子(谐音“断子”)。
大殓:将遗体装入棺木。入殓前,棺内需放置石灰、木炭等吸水防潮物,以及逝者生前喜爱的物品。入殓时,亲属需痛哭,此为“亲视含殓”。
三、成服与守灵
成服:逝者子女及亲属按亲疏关系穿上不同等级的孝服(披麻戴孝)。
设灵堂:正式布置灵堂,悬挂遗像,点燃长明灯,早晚祭奠。
守灵:孝子孝孙需昼夜轮流守护在灵柩旁,接待吊唁宾客。
四、出殡与下葬
择日:由风水先生选择吉日吉时出殡,务必避开“重丧”等凶日。
起灵:吉时到,礼官高呼“起灵”,长子摔碎瓦盆(“摔盆”),仪仗队抬棺启行。
路祭:送葬队伍途中暂停,进行简短祭拜。
下葬:到达墓地后,由风水师校准棺木坐向,然后掩土封墓。
五、葬后祭祀
圆坟:下葬后第三日,亲属到新坟添土、祭拜,使坟墓成形。
做七:从去世之日算起,每七日为一个周期,请僧道诵经,直至“七七”为止。
守孝:子女需守孝三年,期间有诸多生活禁忌,如不婚嫁、不娱乐、不赴宴等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



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