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阶段:停灵(初终~大殓)
这是逝者刚刚离世后,在家中进行的准备阶段。
1. 初终与报丧
搬铺:在确认逝者弥留之际,将其从卧室移至住家正厅(堂屋),谓之“寿终正寝”。绝气后,身体用白布(“衾”)覆盖。
烧倒头纸(上路纸):在床前或院中焚烧纸钱,意为给逝者的灵魂提供黄泉路上的盘缠。
设置灵堂:悬挂白布帷幔,设立临时灵位,点燃“长明灯”(为灵魂照亮道路),并放置一碗“倒头饭”。
报丧:遣人向亲友通报死讯,传统上不能进门,需在门外告知。
2. 小殓
沐浴、更衣:由亲属或殡仪人员为逝者擦拭身体,修剪指甲,换上寿衣。寿衣通常为奇数,材质忌用缎子(谐音“断子”)。
饭含:在逝者口中放入一枚铜钱或玉石,寓意不忍其空口而去。
3. 大殓(入棺)
这是将遗体正式放入棺木的庄严时刻。
棺内放置石灰、木炭等防腐吸潮物品,以及逝者生前喜爱的少量随葬品。
入棺时,所有亲属需在场,称为“亲视含殓”,是最后的诀别,哭声大作。
盖棺前,会让亲属最后瞻仰遗容。盖棺的动作被称为“封钉”,通常由长子或专门人士进行。
4. 成服与守灵
成服:逝者子女及亲属按亲疏关系穿上不同等级的孝服(披麻戴孝)。
守灵:孝子孝孙昼夜轮流守护在灵柩旁,确保长明灯不灭,香火不断,并接待前来吊唁的亲友。
第二阶段:治丧(停灵期间~出殡前)
这是公开祭奠的阶段,灵柩停放在家或殡仪馆。
1. 接受吊唁
亲友陆续前来,在灵前上香、跪拜。孝子孝孙需在灵旁跪谢还礼。
家属会收到挽联、花圈、奠仪(礼金)。
2. 做法事(做道场)
根据家庭信仰和经济情况,请僧人或道士诵经超度,为逝者消除业障,指引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。仪式可能持续一到三天。
3. 择日与择地
请风水师傅(地师)根据逝者的生辰八字和去世时间,选择出殡和下葬的吉日吉时,并勘测墓地风水,确定墓穴的精确坐向。
第三阶段:出殡(发引)
这是将灵柩从家中送往墓地的隆重仪式。
1. 起灵
在选定的吉时,礼生(司仪)高呼“起灵”。
摔盆:长子或长孙将在灵前烧纸的瓦盆用力摔碎,声音越响越好,象征“碎碎(岁岁)平安”,并表示丧仪正式开始,子女悲痛至极。
2. 送葬队伍
顺序通常为:撒纸钱(买路钱)引路 → 执挽联、花圈 → 灵位(由长子捧持)→ 灵柩(由抬棺人护送)→ 孝子孝孙及亲友。
棺不落地:途中灵柩绝对不能落地,寓意一路顺遂,直达福地。
3. 路祭
在途中某些重要地点或十字路口,队伍会暂停,进行简单的祭拜。
第四阶段:下葬(安葬)
这是整个流程的终点,让逝者入土为安。
1. 暖穴
在墓穴内焚烧芝麻秆或纸钱,驱除地下的寒湿之气,为逝者营造温暖的“新家”。
2. 清穴与铺金
清理灰烬后,在墓底铺上金黄色的纸钱,谓之“铺金”,寓意后代富贵。
3. 定向与安放
风水师用罗盘精确校准灵柩或骨灰盒的坐向。
随后将灵柩/骨灰盒平稳、端正地安放入墓穴中。
4. 抛洒福物
亲属将五谷(豆、米等,象征丰衣足食)和硬币(象征财源滚滚)抛洒在棺木/骨灰盒周围,为后代“留福”。
5. 封穴(掩土)
由长子进行第一铲土,随后亲友和工作人员共同掩土,将墓穴封实。这象征着子女为父母“盖房”,尽最后的孝道。
6. 辞行与返家
在墓前举行最后的祭拜,焚烧花圈、挽联等。
亲属绕墓三圈,以示不舍与告别。
离开时忌回头,寓意让逝者安心留下,生者开始新生活。
返家后,需跨火盆、用柚子叶水洗手,以示祛除晦气。
第五阶段:葬后礼仪
1. 圆坟
下葬后第三日,亲属到新坟添土、整理成形,并再次祭拜。标志着坟墓的最终建成和仪式的彻底完成。
2. 做七
从去世之日算起,每七日为一个“七”,需祭奠一次,直至“七七”(满七)为止。其中“头七”和“满七”最为重要。
3. 守孝
古代守孝三年,现代已大为简化,但直系亲属在百日或一年内,仍应保持低调,避免参加喜庆活动,以示哀悼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





发表评论